在食用农产品的消费群体中,线上消费者与线下消费者是两个重叠程度较小的群体。不同消费行为对商品的价格显然会有较大影响,我们探究一下食用农产品线上价格与线下价格的波动对比。
禽肉类线下价格的波动方差为0.0005,线上价格的波动方差为0.0003。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.88,可见线上和线下价格的波动趋势是相当一致的,但线下波动更大。线下禽肉类价格在去年一二季度的下行通道中下行速度更快,幅度也更大,在2020年最大回撤为9%,而线上禽肉类价格的最大回撤仅为6%。鸡肉是禽肉类中的主要商品,从农业部公布的白条鸡的平均批发价来看2020年的最大回撤为18%,可见线下批发价的波动幅度比零售价更大。
蔬菜类线下价格的波动方差为0.0133,线上价格的波动方差为0.0007。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.77,与禽肉类相似,蔬菜类线上和线下价格的波动趋势是相当一致的,但线下波动更大,线下价格的最大偏离为28%,而线上价格的最大偏离仅为9%。农业部公布的28种重点监测蔬菜(28种重点监测蔬菜的品种为:白萝卜、菜花、葱头、大蒜、冬瓜、豆角、胡萝卜、黄瓜、莲藕、南瓜、茄子、青椒、生姜、蒜苔、土豆、莴笋、西红柿、菠菜、大白菜、大葱、韭菜、芹菜、生菜、洋白菜、油菜、香菇、平菇、西葫芦)的平均批发价最大偏离为34%。
水果类线下价格的波动方差为0.0014,线上价格的波动方差为0.0002。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.12,水果类线上和线下价格的波动趋势并不非常吻合,线下波动更大,线下价格的最大偏离为10%,而线上价格的最大偏离仅为3%。农业部公布的7种重点监测蔬菜(7种重点监测水果的品种为:鸭梨、富士苹果、巨峰葡萄、香蕉、菠萝、蜜桔、西瓜)的平均批发价最大偏离为28%。
食用农产品线下价格波动大于线上的原因,猜测有以下几点:1)商务部的商品篮子与iCPI存在差异;2)生鲜类商品的消费主要集中在线下,因此线下价格对供给端价格(批发价)的变动更敏感,而线上价格反应会迟钝一些;3)线上价格的锚定效应更强,更加依赖于以往的定价,因为线上农产品的规格和包装更像批量生产的工业品。
iCPI是由清华大学研究团队编制的,具有高频实时发布、计算机算法自动运行和大数据价格来源等显著优势特征,供宏观经济科研使用。如果需要查询下载详细数据,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iCPI官方网站(http://www.bdecon.com)。
编辑|陈悦
文字|江涛 袁思敏
前往“发现”-“看一看”浏览“朋友在看”